美国女演员蒂娜·菲(Tina Fey)曾经打趣地说道:“我现在已经明白,几乎所有人都是骗子,所以我不会为此而太过惭愧。”
职场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现在做不出成绩,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要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能有所成就!
对不起,请停止自我欺骗。
恐惧,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有的情绪。当我们出现恐惧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不对,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恐惧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有用的。如果没有它,我们可能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多年以前,我有个朋友很喜欢跟她的男友玩一个游戏。她会在他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之间整个人往后倒,而让男友来扶住她。这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因为我也试过,但即使在对方有防备的情况下,我也无法后倾到完全失去重心。
人人都知道,协同工作是无法放弃的,你也要跟别的同事交流工作信息,难道只许你打扰别人工作,不许别人打扰你?而且,在集体讨论中,常常有大量灵感被碰撞出来,好过一个人封门造车。所以应该如何解决呢?
我参加过的一次印象深刻的葬礼是怎样的?它带给我什么感受?
如果一年后我就死了,我会怎么安排我现在的生活?
如果我明天要死,我今天要做什么?
我死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些什么?为什么希望这样写?
如果我死了,我认为自己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
临死的一刻,我会怎么评价我自己?
想要实现自身的改变或改变他人的看法,首先,你必须坚信改变是有可能的;然后,你得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行为方式;最后,你必须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能够承受短期的失败,并且不断进行训练。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向成功。
不肯跟身边的人交流,这个简单的现象,其实表达的是这类人的这样一种心态,即不屑。原因在哪呢?肯定是自己不会迎合呗,不会巴结领导呗。言外之意,领导用的人都是马屁精。而自己是正直之士,不屑于逢迎。问题出在哪儿呢?
为什么我不允许他这样?这背后的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真的需要这个需求吗?我要为我这需求做些什么?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拖延问题每个人都有,拖延的问题之所以会存在,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存在着两个自我,而这两个自我又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未来的自己”看重的是长远利益,比如长期的健康和良好的体型,“现在的自己”却更在意当下的快乐和满足感,比如美食所带来的快感。我们该如何有效对抗拖延症呢?
不管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这两种性格都是各有优势的;在某些事情上,两者的优缺点还能互补改善。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一个内向者,你不仅要发挥出内向者该有的优势,而且还要够添加一些外向者的特质,来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当你能够做到这种地步,你才会建立起自己的个体优势。
也许,80后应该去融入90后、95后的团队里,去感受他们所定义的团队,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
今年夏天,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正式毕业。才刚入秋,这群精力满格的新同事打出的各种意外牌,已经给不少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职场人来了一场“震撼教育”。90后员工真的是一群职场小怪兽?如果我们是奥特曼,该如何和小怪兽们和平相职呢?
请用坚定而温和的态度去表达:坚定,是让对方明白你的观点和立场;温和,是不带敌意的表达,不让对方误会你在否定或攻击他。
放弃了那些虚幻的可能性,我们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实在性。这些被我们踏踏实实握在手里的,被我们踏踏实实创造出来的,它们才是我们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尽管谁都偶尔会用被动攻击的方法来处理生活里的问题,有些人来说背后操纵和闪烁其词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动攻击型的人往往不容易在办公环境和社交场上被发觉,因为他们会风度翩翩的掩饰沸腾的敌意。
我们管理时间,不是为了成为高效的机器人。努力、投入时间精力是很重要,但努力的方向、精力管理、情绪调节、长期相对平衡的生活更重要。
-
2021-11-18 17:28:08
-
2021-11-26 20:04:46
-
2021-11-01 16:55:37
-
2021-11-01 16:50:50
-
2021-10-28 16:47:15
-
2021-10-26 16:51:57
-
2021-10-22 15:08:18
-
2021-10-21 15:59:18
-
2021-10-20 15:27:49
-
2022-05-31 09: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