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转:如何化解“总觉得别人有问题”这种病

为什么我不允许他这样?这背后的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真的需要这个需求吗?我要为我这需求做些什么?

文:达芙妮
来源: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他怎么这样?他怎么会这样?他怎么可以这样??


咨询室里有一类这样的来访者,他来心理咨询,咨询的内容却是别人的问题:他们要么控诉抱怨别人,要么希望咨询师可以帮他解决“别人的问题”。


  • “领导为什么总是那么虚伪,看着他的虚伪我就来气。”

  •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打游戏?怎样让他停止打游戏开始好好学习呢?”

  • “孩子总是晚睡,怎样才能让他早点睡觉呢?每天看他12点多才睡觉,心里好烦躁。”


还有的人因为学了心理学,问题得到“升级”。


  • “李老师,我朋友总是自吹自擂,学了心理学,我知道他这是自恋的表现,怎样才能让他不这么自恋啊,看着他这么自恋心口真堵的上。”


  • “李老师,学了心理学,觉得老公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他怎么样才能不这么偏执呢?“


……..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二句话:


  • “他为什么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 “他怎么样才能听我的话呢(变得跟我想象中的一样呢)?”




当你不能接纳真实的别人


当你不能接纳真实的别人,此时你的思维就会进入一个“应该”的世界,觉得别人应该


要这样,应该要那样,觉得事情应该要这么做,应该要那么做。


  • 孩子应该早点睡觉。

  • 儿子应该好好学习。

  • 领导应该不要虚伪。

  • 朋友不该自吹自擂。

…….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孩子、儿子、领导、朋友没有一个像你想像的应该中的那样,所以你很抓狂,愤怒,生气,你总是在咆哮:


“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这些咆哮愤怒消耗了你很多很多的能量,把你搞的寝食难安,失眠健忘,甚至进入抑郁状态,你觉得你被这个世界深深的辜负和伤害了,你很委屈,很无力。


可是别人只是做了他本来的样子啊,这有问题吗?这是别人的错吗?难道别人没有做他自己的自由吗?


问题的根源难道不是出在:为什么你不允许别人做他真实的自己??


因为别人真实的自己伤害了我们的自恋,伤害了我们对他们的期待,伤害了我们对他们的信任,伤害了我们对他们的想象,这种打击对一般人来说,是一次幻灭,对一些自我脆弱的人来说,不亚于一次死亡。


因为幻灭和承受死本能的打击是如此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宁肯仅仅的抓住我们那些对别人的期待、想象,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我和自恋,希翼世界可以“如我所愿”。


即便我看到了世界并没有如我所愿,但只要我不肯接纳这个事实,那么似乎这个事实就不可能成真,我依然可以跟这个事实抵抗,对抗,此时,我不是无力的,我也没有被让我痛苦的那个人抛弃。


  • 很多人陷在纠缠的关系里,一再的控诉别人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他们不敢转身去面对: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这个界限明确的事实。


  • 父母不敢面对自己的孩子可能不热爱学习,甚至可能在学业上会毫无建树这样一个可能;


  • 失恋中的人不敢面对昔日的恋人原来是一个那样的人,原来你们之间的距离那么远;


  • 愤怒的下属不能接纳领导如此虚伪,是因为他曾经对这个领导有太多美好的寄托,他不能承受自己的情怀寄托错了对象;


  • 你的朋友自吹自擂,会让你一瞬间发现你跟他的距离,但你不想面对跟他关系中出现的裂缝,所以你选择不接纳他的缺点。


……


幻灭会指向关系的分离,这意味着自我要独自面对很多事情,像一个人被朝着孤零零的黑暗推进了一步,这意味着不舒服,意味着挑战,意味着独自承担,意味着不熟悉,也意味着最原始的“脱离母亲怀抱”的感觉。


被迫的分离是痛苦的,因为当事人没有做好心理的准备,此时也没有妈妈在旁边作为支持和鼓励,所以很多人完成不了分离,或者死死的抓住别人,排斥承认别人的所谓“缺点”,虽然这样很难受,但至少不用面对“分离”。


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心理上都是跟别人共生在一起的,这个别人主要是指妈妈,但此时的妈妈意味着全世界,所以,我们会分不清哪些是自己,哪些是世界。婴儿会认为自己的想象的全部就是世界的全部,自己想象的就是真实的。


但是在成长中,孩子会逐步的发现自己想的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另外随着孩子各方面机能的发展,他自发就会想脱离母亲的怀抱,自主的探索世界,以获得自己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的发展可能会伤害很多有共生需求妈妈的自恋,孩子的这种独立的需求就不会被外界接纳,孩子被迫回到跟母亲共生的关系里,分离没有完成。


另外,孩子会从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里:你应该按照妈妈的要求来,你要长成妈妈要求的样子来的方式来去要求外界,也就是希望外界如我所愿,跟我共生。处于这种心理发展水平的人就无法走出自我,去接纳真实的外界和他人,因为在本质上他们的自己和外界根本还没有分化。


纠缠是因为在他人身上捆绑着一部分我的自我,如果他人不按照我的方式来,意味着我的自我就会破碎或者受到冲击,或者我就没有了自我。


就要被迫去面对这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一念之转:从指责别人的

问题到面对自己的需求


当人不肯面对自己,就会不停的面对别人。就会觉得别人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


就会想不停的改造别人,控制别人,让别人为我所用。


此时的这样的自我是僵化的,无法变通的,是固执的甚至是偏执的,因为会觉得自己所坚持的一定是对的,自己所认为的就应该是宇宙的真理,而没有符合我的真理,那么一定是他有问题。


指责别人容易,面对自己很难,因为面对自己,意味着要去面对自己的受伤感,无力感,脆弱感,难过和被轻视,这对一部分习惯性防御脆弱和无力的人来说,异常艰难。


这其实意味着要去看见真实的自己。


是的,接纳真实的别人,往往意味着接纳真实的自己。当我们抗拒接纳真实的别人时,也可能意味着我们不想接纳真实的自己。


因为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好,似乎意味着我们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不敢接纳别人对我们不好的部分,一定要跟这部分对抗,但实际上当你敢去面对真实的自己,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他确实对我这样不好,但这就一定意味着我是不好的吗?


如果儿子确实学习不好,或者不热爱学习,那就意味着他真的就不好吗?就真的意味着他将来会没有出息吗?他就没有其它的可以挖掘的优点了吗?或许他只是对学习没有产生兴趣,那么我要做些什么,才可能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


如果朋友就是爱大吹大擂,到底会对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为什么那么需要他不那么大吹大擂,他的这个特点需要我在关系里做什么调整以避免受到他的伤害?


如果领导就是很虚伪,那么我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受其伤害?


……..


从面对别人,要求别人,到面对自己,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可谓“一念之转”,但是这种转念会大大的增加你自我的灵活性,增加你适应世界的能力,把你从僵化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走出来,你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有力量。


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这很辛苦,是的,这当然看上去会有点辛苦,但是比起你跟别人纠缠在一起,不停损耗的痛苦,这点辛苦实在微不足道,因为你是在不停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游刃有余。


当巨婴在心理上会不辛苦,但是会很痛苦。


一念之转的秘诀:为什么我不允许他这样?这背后的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真的需要这个需求吗?我要为我这需求做些什么?


   (拜伦 凯蒂的同名书籍《一念之转》)


人生会一次次的面对

“我是谁”这个问题


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上都有生和死,所以我们的自我在跟外界的互动中一定会面临诸多考验,此时一个开放的心态就尤为可贵。


所谓开放的心态就是保持一个开放性的自我,心理学术语谓成长型的自我,其实就是放低自己,谦卑下来,不拿已有的自我当宇宙的真理,随时保持成长的心态。


随时保持关照和正念:是啊,发生了这样的事,真实的事情是这样的?那么我要怎么做?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是僵化的,他就不会有这种开放的心态:他就会陷入 “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怎么可以这样”“他不应该这样”的纠缠里去。


僵化的自我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婴儿的依赖状态,依赖着外界的不动来确保我的需要。


但成长就意味着看清外界的一切都在变,我们很难控制外界,我们唯有依赖的是自己,依赖着当外界变动不如我所愿的时候,我是有应对能力的。


有种高手是这样的:外界怎么变,我就怎么变。不管外界怎么变,我都可以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


而这种人恰恰是内心的自我很稳固强大的人,他变的只是外在的应对策略,他的内核是稳固的。而只有内核是稳固的人,才会有如何灵活的应对策略,而内核的稳固是建立在一次次的解决了现实问题基础上的自信。


按照佛教的说法,修行的最终境界是进入无相的世界,无相即没有自我,既然是无相,也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冲击到我,此时的我跟宇宙融为一体,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得失。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其实就是我跟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分离,我不再执着于幻象,而是看到一切都是幻象,既然都是幻象,那么无所谓喜怒哀乐,无所谓纠缠,看上去这个境界非常“无情”。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



我想说的是分离可能是个指向终生的事情,因为世事无常,也就意味着你的自我没法找到一个外物可以永恒的捆绑在一起,像依赖一个妈妈一样。


恋爱中,你得到一个人会指向分离,失去一个人也会指向分离,因为你最终都不得不面对别人真实的自己,而他这个真实的自己,可能都会让你有很多失望。


回过头来,你还是要面对你自己。(回答你是谁的问题?)


有时候心理咨询会让你很痛苦,因为你无处可逃,只到被迫坐下来不得不面对你自己。咨询师非常不完美,他有时候像一堵墙一样束手无策,只是呆呆的和你坐在一起,提醒你要去面对你自己。


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你有耐心,比你更能承受无力,更能承受幻灭。


成熟的真相就是你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妈妈,但你自己却逐渐发展出了很多妈妈的品质,你还要是要面对很多外界的幻灭,对他人的失望,但你有了厚实的应对这些的心力和策略。你越来越接近无相,但在每个需要的瞬间和时刻,你都可以随时变幻出有相来,应对现实。


这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的境界。


作者:达芙妮,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咨询时长超过2000小时,个人体验88小时;《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壹心理等多家媒体及心理机构专栏作家;青年诗人及小说家。微信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排版技术支持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比格设计
热门工具
135编辑器
领先的在线图文编辑平台原创样式素材,一键套用
笔格设计
受欢迎的在线作图网站,新媒体配图、手机海报应有尽有
笔格PPT
输入主题,AI一键生成PPT;上传本地文件秒变PPT
管小助
企业营销、私域流量运营——站式营销管理平台
推荐文章
用户运营平台产品设计指南
浅谈用户运营中的用户分层
内容运营:戴上写作的六顶思考帽
5000字方法论:4个细节,决定私域能不能赚钱
一个案例说明白用户分析怎么用
22条视频,涨粉12.6万,一个女孩子在抖音靠洗车也能月入过万!
高价值社群的5大核心关键
抖音账号内容自检清单!
决定离职后,3天拿到offer的总结与反思!
【135早资讯】:教育部将彻查教材插图问题;抖音6月1日起将对本地生活商家收取服务费
热门素材样式
运营导航
运营工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