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拖延症,但,非得要改吗?

这个世界如果以拖延为划分标准,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人,一种是提前派,一种就是拖延派。

文:赵晓璃|壹心理专栏作者

某一天,当我意识到自己患有“拖延症”时,我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

这也就意味着,我这辈子可能和“高效能人生”绝~缘~了!

然而同时我竟然有一丝拨云见日般的顿悟,我终于为我自己过去的三十多年没有取得显赫的成就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由,那就是“拖延症”。


自从我得知自己患有“拖延症”之后,我的精神就好多了。


你知道吗?在我们拖延症患者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始终在最深处低徊,那个声音就是:“我讨厌被计划,我讨厌被安排,我渴望我的生命有更多的可能与精彩。”


1
我的拖延症是如何开始的?

我有一个计划性与掌控欲很强的父亲,在我上学的时候,他就开始给我制定时间表,并严格督促我的作息,他喜欢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包括我的人生和未来,他不容许我出一点岔子。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被督促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我的内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恣意狂奔。


我会在书房里一呆就是一上午。按照时间表的安排,反正我也没有玩耍的时间,我不喜欢条条框框,尤其是面对教科书以及习题集时,这种厌恶感一度飙升,所以我就利用看书的间隙,偷偷画纸片人,排遣内心由于无法自主安排学习与玩耍时间产生的抑郁。


可能每个拖延症者的经历不尽相同,但细细追寻,多半都有一个被剥夺了自我决定权的过去,于是被打压被否定的伤痛如影随形,甚至贯穿了整个人生。


2
拖延症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

拖延症的心理机制叫做“无力感”,说白了就是自我效能感很差;自我效能感差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完美主义”。


随着年岁渐长,我又发现了另一个让我痛苦万分的真相,那就是父亲骨子里的完美主义情结竟然就渗透到了我的血液里,不论我如何反抗,它还是深深根植于我的言谈举止中。


我很少对其他人做承诺,因为我深知承诺的份量,而一旦自己做出了承诺,我就会不断地要求自己做的好一点,再好一点。


可要命的是,这种“好”它没有标准,因为你做完之后,还是觉得不太好,可又想不到更好的,干脆搁置一旁,心想着放上几天,再去多阅读多思考,或者出去见见人,没准就能激发出更好的点子呢,所以时间方面真的会一拖再拖。


所以请相信,我们这些拖延症患者行动迟缓,其实我们的内心更是无比纠结,我们总是想要更好的结果,在所有的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不知道磕了自己多少回!


3
拖延症能治吗?

这个世界如果以拖延为划分标准,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人,一种是提前派,一种就是拖延派。


提前派的人每天好像有挥霍不掉的精力,他们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并且总是能够提前完成任务,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拖延症患者浑身酥软乏力,满脸都是两个字:懒散。


而在我们拖延症者的眼中,这些打了鸡血的提前派为何做事会那么冲动呢?


他们似乎很容易被煽动,不论多么土掉渣的誓词宣言在这些人眼中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与鸡血,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胸有成竹”,到底是真的还是装出来的呢?


我有个拖延症朋友对我说:“你相信吗?有趣的人往往出自我们这些拖延症患者的群体哦。”


我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原因很简单啊,你知道幽默是怎么一回事吗?幽默压根就是人类对应那些不可控的突发与意外采取的另一种方式啊,人生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插曲,你试图控制一切的样子看起来真的很勇猛很天真。所以在拖延症者的心底,他们总是在质疑计划的有效性,这些人天性中有着永不知足的探索精神并且好奇心强。所以这帮人面对一些意外时,更有一种游戏者的心态自嘲一切境遇,所以比起死板的计划者,可不就显得有趣多了吗?”


他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据说,达芬奇从1503年开始创作《蒙娜丽莎》,其间断断续续,直到1519年去世前才完成,很多批评家认为达芬奇简直就是浪费生命,如果再高效一些,岂不是可以多给世界留更多张《蒙娜丽莎》吗?然而大师就是大师,你以为传世之作是效率可以完成的吗?你以为达芬奇在浪费生命吗?错,历史学家说,看似他浪费时间研究光学,但你不能否认,他在绘画上的成就恰恰得益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实验。


那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深深着迷于现代社会对效率狂热追求的人才会认为他做的是错的。”


4
没有什么好与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鲁迅先生说,天才不是横空出世的,要有一定的土壤与环境,而这里面,时间与等待是极为重要的两大因素。


还记得杨丽萍在舞蹈事业巅峰时期选择了潇洒离开,那场告别演出里,她安排她的接班人小彩旗饰演时间仙子,在那里不停地转圈,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这有什么好看的,多无聊呀!


然而这或许就是杨丽萍试图向人们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吧,那就是人类文明中很多绚烂璀璨的艺术成就,往往就出自于时间与等待之中,它超越了很多俗世的衡量标准。


“天才都是不受控制的,也是不可控制的,你不可能根据一个计划或者一份提纲来创造出天才般的惊人之作”。


所以,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想试图告诉你一个事实真相,那就是拖延症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你也不必从内心深处鄙夷自己的这个特质,学着接受它。


5
与其反抗,不如接纳。

如果你也有拖延症或者你手下有拖延症的员工,你可以考虑给自己或下属换一种工作性质。


效率高的适合做执行层面的工作,这种执行层面的事情往往会有一个时间期限,讲究落地与效果,在效率高的人士看来,他们很享受这种成就感,然而如果你把行动层面的事务交给一个拖延症的人来做,他反过来会质疑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


没错,在拖延症者看来,没价值的事做的再多也就是垃圾一堆,所以他们看起来有些恃才傲物,可是你要知道他们的内心总是被自责等情绪包围。


所以如果你有拖延症,善待自己的方式就是,不要试图从事那种执行层面的工作,而是尽量去找一些创意类的工作;而如果你有一个患有拖延症的下属,尽量安排他去做策划类的工作,不要让他去做具体的执行工作。


毕竟创意类工作不同于执行类的工作,创意类工作的考核更注重质而不是量,同时事实证明,越是临近deadline的最后一刻,策划者往往会有灵机一动的创意,尽管最后才出方案,但不排除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所以一言以蔽之,拖延症的人都是潜力股,我们没有错,然而可能真的被放错了位置。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