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凯歌|陈导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卜淑雅;崔如月
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
活动名称:“中国移动杯”江苏师范大学2020年新媒体大赛个人赛
少年凯歌

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主要作品有《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先后在国际上多次获大奖。


书籍简介


2001年6月,《少年凯歌》出版。《少年凯歌》是特别美的散文。它有着徐徐述来的那种气定神闲的状态,但是又让人有所省悟,有所深思。

《少年凯歌》讲述了陈凯歌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的人生模样。本书由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审视自己,并承认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他边回忆边思考,不仅充斥着自省和批判精神,而且呈现出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它用它独特的视角,思想和方式来启迪大家。

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则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陈凯歌


微信图片_20200526162347.jpg
群佛


鲁迅先生说:“‘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天才的宣战。……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得不得了;他们的国粹,既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的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

(引自 第三章群佛)



狂灰


他在生前并未受到肉体的虐待,只是在长达三天四夜的抄家之后,红卫兵找到了箱子中一张嵌在镜子背后的蒋介石相片。而这个箱子是他的姑母多年前托他保管的,从未打开过,更不知有这面镜子。他百口莫辩,也不想辩。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深夜,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一起,将一块土布撕成两条,双双投缳而死。临行前还在地板上铺了棉胎,惟恐木凳倒地会影响楼下保姆的睡眠。夫人当夜只嘱咐保姆:明天小菜少买一点。傅雷身后留下的一纸遗书不曾洗白自身,也无政治性的辞汇和内容,只说“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难过”。其余十几件都是琐事,诸如:请人代付房租,交还人托修的手表,赠保姆存款以为生活之资,某人之某物抄家时遗失,致歉,等等。并对遗嘱执行人(妻弟)谦和地道谢说:“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其中第十一项,分明写着:“现钞五十三点三元,作为我们的火葬费。”当时,他们的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 引自 第四章狂灰)



微信图片_20200526162433.jpg
青山

我的一位定居云南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买了一个衣柜准备装上卡车时,却发现衣柜里蹲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手里拿着的纸上写着:我的妈妈爸爸回城了。我不能回,因为我没有城市户口。带着我,他们也不能回。我不哭,是个很乖的孩子。——我的朋友是个心肠很硬的人,说到这儿,说不下去。当他抱起这个男孩,沿着长长地排列成两行的家具,仿佛参加一个葬礼一样走去的时候,果然不哭的孩子,伏在他的肩头,始终回望着他的父母离去的方向。(引自 第五章青山)


《少年凯歌》是从中国三年自然灾害讲起的,讲了十几页纸就悄悄滑到了文革时期。后来的几十页纸,都是与文革有关,作为一群未经历过那十年的人,对于那段日子的了解只能是来自于偶尔的道听途说,我们并不知道何为文革?为何会有文革?但这些,在《少年凯歌》里陈凯歌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少年凯歌》不是一本深刻伟大的书,但是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即使陈凯歌并没有像卢梭那样勇敢的向世人袒露自己的全部灵魂,但那些文字让人深思,在深思中回忆着过往的欢欣或者悲伤,那种隐秘的快乐,让人深陷其中。


静默中飘落的
不是花瓣 不是灰尘
是点点发光的小晶体
飘散 舞动 
似曾相识又飘忽不定

统筹|卜淑雅、崔如月

文案|崔如月

图片|原创

排版|卜淑雅



江苏师范大学第十届校园网络文化节由“中国移动”全程冠名赞助

特别鸣谢“135编辑器”对新媒体大赛的赞助支持


微信图片_20200526160236.jpg

微信图片_20200526160243.jpg

微信图片_20200526160247.jpg

微信图片_20200526160251.jpg


“在看”一起来充电吧!




活动信息
活动宣传图
“中国移动杯”江苏师范大学2020年新媒体大赛个人赛
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
开始时间: 2020-05-13 12:50
结束时间: 2020-05-27 23:59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