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伪工作”理论
那些看着像工作,但实际上却产出很低,还会暗中消磨我们的意志力及麻痹我们的大脑的工作。
美国著名程序员及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提过的一个“伪工作”理论,能特别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保罗的背景。
他本科毕业康奈尔大学,哲学专业。之后,他实现了较大的专业跨越,申进哈佛大学,并最终拿到了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教育上还跨界过一次:他曾在罗德岛设计学院 (RISD) 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进修绘画专业。
走完自己的科班教育生涯后,保罗在1996年进入创业圈,他创立了 Viaweb ,并在两年后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雅虎,掘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在2005年,他和几个朋友创立了世界最知名的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培养出了包括 Dropbox, Airbnb 和 Stripe 在内的众多知名创业公司。
介绍完毕,让我们重回保罗的“伪工作”理论。所谓的“伪工作”,指的是那些看着像工作,但实际上却产出很低,还会暗中消磨我们的意志力及麻痹我们的大脑的工作。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个理论,以下我将用众多实例去阐明这个理论。
当我们连着打了5个小时的LOL,或连着看了5个小时的美剧,又或者连着逛了5小时淘宝,我们通常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如果我们连着几天,每天都花5小时在这三件事的某一件中,我们的罪恶感会越来越强。
在罪恶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停止浪费时间的行为,开始努力学习或工作。
当然,有些人对罪恶感的承受力比较强,或者说开启努力模式的阈值 (threshold) 比较高,所以可能浪费好几天的时间,才会开始努力学习或工作。相反,有些人的开启努力模式的阈值较低,可能看一部20分钟的剧,就痛心不已,并马上开始努力或学习。
保罗的“伪工作”理论指出,我们做的有些事其实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并非真正的工作,但我们却不假思索地认为是真正的工作,或者自欺欺人地认为是真正的工作。
因此,我们很难因为持续做“伪工作”而产生罪恶感,因此,我们可能又无法及时开启努力模式了。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打LOL,在刷美剧,或在逛淘宝时,我们的大脑至少是警觉的——我们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等浪费到一定程度(达到了阈值),我们就会开启努力模式。
相反,“伪工作”会让我们丧失了这种警觉,进入一种类似“自动导航”的模式。因为,当我们在做“伪工作”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暗示自己的大脑,嘿,亲爱的大脑,我们已经在努力学习或工作了,所以,千万别自责或羞愧哟!
细思极恐的是,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伪工作”而不自知。在社会竞争如此惨烈的情况下,不断做“伪工作”只会让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着做着,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保罗给了几个“伪工作”的例子。比如,回复一堆毫无意义的邮件就是在做“伪工作”。由于回复邮件是在工作场景内的,所以即使是回复没有意义的邮件,也有可能让我们产生“我们在工作”的错觉。
我觉得常见的伪工作还包括以下这些:
a. 下载一大堆学习资料,却不学习。
b. 看了一堆软件使用教程,却不动手实践。
c. 和他人热情讨论一个项目创意却不跟进,最终不了了之。
期待大家在评论里补充更多伪工作的例子,协助他人消灭“伪工作”。我在此先谢过了。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