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轻时“听从内心”做选择的人,后来过得怎样了?

不要把20岁想做的事情,放到30岁再动手

我们这代年轻人,嘴边都喜欢挂着一句:跟随自己的内心。作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代,我们都默认“从心”的选择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然而,心理学家却给出了相反的数据:即使是“从心”的选择,也可能会使我们感到后悔、不快乐。


这意味着什么呢?

难道“从心”是一个谬误?

“从心”与任性的区别在哪里?

什么才是真正的“从心”?

我们又该如何作出人生的选择?


今天的文章正是讨论这个问题,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反思。



最近朋友Zoey因为工作问题,特别苦恼的过来找我。


两年前她曾想过辞职,但是因为公司离家很近,工资也还可以,在家人百般劝说下,决定听他们的建议,继续在原来公司上班。


今天她坐在我的面前,满脸懊悔,她和我吐槽,之前就觉得这个公司眼界太低,自己竟然还傻傻的待着这里,整整两年过着咸鱼般的日子,错过一个又一个窗口期。


“如果当初按照自己的选择走,现在应该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相似的感受。当我们被困在苦闷的生活中时,心中仍然抱着一丝希望;我们深信自己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不愉快,都是因为听从自己的内心去没有做好选择。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01-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从心”有着执念?


“勇敢地跟随自己的内心吧”,很多人都这么建议。


经历过那么多的挫折和后悔,我们也开始觉得,“从心”才是最正确的出路。我们相信只要能够“从心”做选择,就不会再像现在这么痛苦了。


而事实上,“从心”的好处确实有很多:


1. 从心让我们感到舒心自在


Zoey感觉当时如果听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一个更有作为、更有前景的工作,不去顾忌家人的阻拦,就会活得痛快很多。而不是像现在,陷入一种后悔的两难之中。

   

2. 从心让我们体验到了「可控感」


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别人的眼光决定、被爱人的期望决定、被社会的价值观决定,偏偏唯独不能让自己的内心来做决定。


而回归“从心”能让我们收获对生活的控制感: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不需要参考社会上的条条框框去做决定;我喜欢某个行业,何必太在乎它的薪资和户口?


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真真切切的活着。

   

3. 从心让自己的选择赋有意义


我们到底是在做“自己”,还是在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每一个选择的衡量标准到底是别人会怎么看,还是我到底喜不喜欢?


朋友Ned曾经和我聊过,当初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周围人都不知道“心理学”到底有何用,将来也不容易就业,家人都想让他读金融。但是Ned依旧选择了去探讨人的内心世界。


后来他跟我解释说,听从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能够让他感受到这段经历是有意义的;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乐意去承担。




-02-

“但有时候我选的,都不是我最后想要的”

“从心”的选择,为何依然会带来后悔?


这么说来,“从心”似乎就是解决所有人生选择困难的方案,然而一些心理学家却给出了一个与此相反的数据。




通过研究人们十年前后的状态对比,他们发现,当我们成为未来的自己时,我们并不总是对过去做过的决定感到高兴。


认识一个姑娘Vee,在大学时谈了男朋友,毕业时决定结婚。她把男生带回家,家里人都不太同意,觉得男生对大事的担当太差,也不够成熟。


但是Vee觉得男孩子很宠爱她,每日起床都会发早安,会亲昵的叫自己“宝贝”,两个人如胶似漆。她一心认为家人反对是因为男孩的家境不好,结果还和家人大闹一场,急急忙忙便结了婚。

     

现在偶尔刷朋友圈时看到她的状态,和爱人的关系时好时坏,遇到大事需要做决定时,爱人总是犹豫不决。她看上去过的并不快乐,也许她也后悔,父母当时那么反对,为什么没有仔细听听他们反对的原因呢?

       

我相信Vee当时是真心爱着男生的,也相信她做出结婚的决定是最“从心”的选择。可是为什么即使“从心”了,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依然会后悔?


这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围绕一种“错觉”在生活,这种错觉便是:当下的“我”是最能够做出理智决策的人。


过去那个无知、愚蠢的自己已经过去,而当下这个“我”刚好成为了想要成为的自己,并下意识地默认这个“我”并不会再改变。




心理学家将这个现象称为历史终结错(the end of history illusion):人们永远大大低估了在未来的10年内他们将要经历的变化。


前几天收拾衣柜时,翻到了三年前在某个商场看中的一条非常喜欢的裙子,才发觉自己早已把它遗忘在角落里。那一刻我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审美,自己当初怎么会喜欢这样的款式?


我们总以为自己未来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我们当下喜欢的决定,哪怕在十年、二十年以后,依旧是喜欢的。


但我们错了,时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我们的喜好,重塑了我们的价值观,甚至改变了我们的人格。


然而,倘若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那么“从心”也是一个谬误吗?进一步想,当面临一些人生决定时,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




-03-

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从心”呢?


答案是:尽管未来会后悔,但现在必须要“从心”。


上面的理论告诉我们,陷于「历史终结错觉」的我们,可能会做出当下觉得“想要、正确”的选择,而到后面开始后悔。


“从心”也因此会背上黑锅,成为很多人口中的说教:“我当初就是不听话,所以才走到现在的结果,所以劝你现在还是听话比较好。”


事实上,“从心”的选择仅仅是一个开端,并不是整个过程,或者事情的结果。


但仅仅是个开端,就已经是非常重要了。就像那句话说的“你不试试,你怎么知道不好呢?”——“从心”,是我们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及实现自我的第一步。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而想要过好“当下”,很重要取决于能否“从心”。要不要辞职?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回老家发展?要不要继续深造?


这些事情都需要我们听从自己的内心去作出决定,“从心”能够让我们感到舒心自在,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可控感及生出意义感。


追随着自己的心,才能试出自己现阶段最想要的答案。


因此,虽然“从心”不能直接让我们得到愉悦、快乐、平和,但它可能是我们作出人生选择时的最佳指引,一个好的开始。


而相反,那些不从心,忽视或压抑内心而作出的决定,常常会使我们感到不自由,对自己的生活、未来失去控制感,日子过得毫无意义,犹如行尸走肉,就像文章开头被困在自己讨厌的公司的Zoey。


某种程度上,人生并没有完全白费的经历;因为现在的我们,是由过去的每一个选择“试错”造就出来的。


而“从心”的试错,才能试出自己的局限和误会,把我们一步步引向更完善的自己,组成我们人生的蓝图。




-04-

“从心”不是任性,也有方法的!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从心”是值得被鼓励和坚持的,但“从心”不是胡来。


一个好的“从心”,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从心”不等于任性 | 我们仍然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古典老师曾经提过,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的真实意思是:我们只想任性不顾一切地生活。  


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位HR面试了个男孩,男孩18岁就出来闯荡,刚毕业时嫌工作对身体不好,就辞职回家呆了两个月。后来又去做保安,但是他感觉保安工资低,还需要上夜班,无法养活自己,又一次任性的离职。


这样来来回回的几年内换了十几份工作。而这次面试给HR的感觉是,他的技术能力和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差不多,与他的年龄完全不符。如果那个男孩不能发现问题所在,接下来的人生可能也会一直处在寻找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中度过。


其实,真正的“从心”绝对不是任性的表现。


相反,听从自己的内心然后慎重地选择,是一种认真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一种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体现。


真正的“从心”,是听从和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决策,并愿意为自己的决定的后果负责。



2. “从心”越早开始越好 | 30岁不是新的“20岁”


之前有个超火爆的TED演讲《20岁光阴不再来》,讲了几个现实:


当你还在20岁的时候,你可能交了一个男朋友人品很差,但是你认为无所谓,又不是冲着结婚去谈恋爱,等到30岁找一个稳重的男人成家就好。


这样一年又一年,你换了几个男友,但都不是非常喜欢。而今天你想找一个伴侣成家,你却发现离你最近的,仍是你那位没有共同爱好的男友。

     

当你还在20岁的时候,你可能找了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你希望30岁的自己可以有独立的事业。但是无所谓,还有十年,你想先消磨一下无聊的时光,等到28岁再努力,再找机会去创业就好。


这样一年又一年,你已经迈过早年定下的期限,你也丢失了太多的能力和机会。




不要把20岁想做的事情,放到30岁再动手。


越早“从心”,越早探索自我,越早为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努力,才能避免更多的后悔,将改变生活的权利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这个世界真的会惩罚,那些总是忽略自己内心的人。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