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焦虑让孩子“起跑线”落后

教育孩子,是一种和孩子相处的艺术,与其说你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相处的过程中,用你的人格影响孩子。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教育中的普遍观念。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家庭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故事,其中的情节与中国化有关,让人感到非常熟悉。电影中描述了父母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而焦虑不安,甚至付出各种努力和代价。但是,这样的焦虑是否真的能够成就我们的孩子呢?

我女儿即将6岁,9月份就要上小学了。每次去接孩子时,听到其他家长们都在讨论各种培训班和幼升小手续等问题,我也感到很焦虑。虽然我们想给孩子创造好条件,但是过度焦虑和流水线式的培训并不能保证孩子成功。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传递了一种理念——教育或者说人生就是一场比赛。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情绪,害怕被落下、害怕输掉。在电影《起跑线》中,年轻妈妈米塔就被这种焦虑所困扰,在她看来,一个好的开始就是进入好的幼儿园。如果进不去,则会踏错步伐、步步跟不上、完全失败。

但是,在理性思考时,我们应该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赛,并没有规定每个人都必须走同样的路、追求同样的目标。即便目标相同(如追求成功),通往成功之路也有千万条。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老师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北大新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还有更极端者动了放弃自己生命的念头。这些数据说明,“空心病”并非只存在于压力较大、竞争激烈地区或阶层。

因此,“起跑线教育”容易导致“成绩教育”,使得学生们缺乏主动性和对自己明晰清晰的认知。“自我”形成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本身的认识。

马拉松比赛告诉我们,“起跑线”并非决定胜负关键因素之一;而重要之处在于耐力和后劲。人生也如此,在漫长而复杂多变的道路上,“你是谁”比“在哪里”更加重要。

因此,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我们应该避免过度焦虑和流水线式培养方式,并且尊重每个孩子独特发展路径和节奏。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发掘自身潜能、找到感兴趣方向,并建立正确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念。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在尊重他们个性特点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多元化探索和实践活动,并且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调整行动方向。

总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需要重新审视其内涵与含义,并从实际出发寻找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教育方式方法。(1000字)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