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研究的‘心理控制模式’:在称赞‘付费社群’之前”

与自媒体靠粉丝数量多不同,付费社群设计好了规则和门槛,让符合规则的人沉淀进社群,一方面筛选用户忠诚度,另一方面强化了用户自我认同的心理效应。

自媒体运营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困难,活跃度不断下降,而一些个别网红却吸引了大量的流量。许多“普通”自媒体无法通过少量广告收入或线下活动维持运营费用,因此他们正在考虑关闭或转型。于是,“付费社群”开始兴起,甚至有关建立付费社群的培训也变得热门起来,其中也不乏一些骗钱的“讲师”。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社群的存在,比如xx会、xx社、xx团、xx帮、xx学院、xx俱乐部等等,人们被拉进一个又一个的微信群。有些是免费的,有些则需要发红包或购买门票,还有一些已经发展成为会员收费的商业化社群,比如李笑来收七千元,王东烽收980元,池建强收1024元。但你是否曾想过,在这些社群中所分享的内容为什么不能通过一篇文章解决呢?实际上,在许多微信群中进行的文章分享和微信讲座都可以通过传统论坛形式完成。你是否还曾思考过,在过去不存在而现在全新出现的圈子形式是什么?比如遍地开设的MBA校友群,门票就是考入课程所需支付的成绩和学费;像黑马营这样的组织,则需要创业者支付学习费用或会员费用才能参加;风投基金CEO大家庭,则需要项目股权同一收购方才能加入。在对“付费社群”表示赞赏之前,我们更应该研究现在大家玩的社群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不过是一个古老概念重新包装而已——实践社团。实践社团(也称为实务社群)是温格(Etienne C. Wenger)于1998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实践社团成员之间分享与工作相关的信息、观念、经验、工具和技术等。实践社团可以以实体或虚拟方式存在,并且成员可能是为了专门探讨某项职务或某项专业技能而自发组成的团体。然而,最初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司内部知识学习效果,并且作者提到了Xerox公司在1980年代由复印机维护技术人员组成的著名案例。这个实践社团不仅及时解决了新产品上市时出现紧急技术问题的情况,还为Xerox创造了相当优异的销售业绩和客户满意度。

将视野扩大到更广泛领域中去看待各种读书会和分享会等活动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其实都属于实践社团概念范畴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特定领域中聚集志同道合之人较容易做到。实践社团最核心意义应该是资源共享,并逐渐形成网状系统化知识交流体系并逐渐壮大起来。

另一方面, 实践社团中成员必须同时担任主办方、嘉宾和观众等多重角色, 既要传播知识也要接受知识. 这些理念与当前所谓付费社群并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说, 在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 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 最容易制定收费机制 的往往都是教育类 社 群, 原因很简单—— 学习 是最有价值 的 投资 , 这 是 从小 就 被灌输 的 概 念 。 阅读 是 最容易 让 人 放 下 包袱 的 项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