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哭”就是「不专业」吗?

“在职场能不能哭”,就跟“要不要跟同事谈钱”和“职场有没有真朋友”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他人的经验也很难复制。但这其实也正常:在某种意义上,工作本身就是矛盾集合体,它实现人的价值,又常常让人感觉没有价值;它为我们创造收入,有时却又制造出超过收入的消费;它提倡冷静自持,但更多时候带来的却是冲突——只要工作还存在,关于这些话题的争论,大概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作者:刘融
来源: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


尽管“职场不相信眼泪”,但最近的调查说,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在办公室哭过。


这份调查来自消费者研究平台 Civic Science。他们询问了超过 3 万名美国成年人,结果是,有 57%的人承认,自己曾经在办公场所流过泪。


调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有 16000 多位受访者,主要回答“是否接受这种行为”;第二部分有 33000 位受访者,主要回答“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这两部分人群并不完全重叠,但都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和工作岗位,所以基本上可以合并着看。


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面对“在上班的时候哭”这件事,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还是有点偏离的。


  • 首先,哭过不等于“认为哭是对的”:虽然在办公室哭过的人超过了一半,但总的来说,表示“可以接受”的人只有 35%,多数人(51%)还是觉得“不能这样”。


Civic Science


  • 不过,哭过的人对这个举动的接受程度也是比较高的:这部分人里面,有 51%的人选择了“可以接受”;而没有哭过的另一部分人,能接受的比例就只有 19%。


Civic Science


  • 以岗位类型来区分呢?去掉调查期间没有在职的那些,最反对职场哭泣的工种是管理岗(Professional/Manager),达到了 55%,反对声音最小的则是服务岗(消防员、服务员、儿童保育等),前者比后者高了 10%。但反对归反对,身在管理岗的人们倒也没少哭过(57%)。相较之下,服务岗的从业者们就比较知行合一,哭过的比例确实最高(63%)。


Civic Science


  • 当然了,成年人的爱逞强还不止是这样:按照年龄来看,35-44 岁的人最不能接受职场哭泣,但他们同样也是哭泣比例最高的人群之一。总的来说,口是心非的职场中年们(25-64岁)仿佛要比最年轻和最年长的那两拨更爱哭一点儿,好在三十岁过后,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这件事的接受程度也在慢慢提升。“年纪大了容易心软”,在这件事情上倒是没错的。


Civic Science


另外两个相关因素就是钱和压力水平。


  • 调查中,职场哭泣跟收入的关系算是比较一致的:家庭年收入越高的人越不喜欢在工作场合哭,也越少哭。


Civic Science


  • 但压力却不是这样:对哭泣持中立立场、选了“I don't know”的群体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日常工作压力很大的人(37%);在哭过/没哭过的两组当中,压力大的人占比也挺近(20% VS 25%),反而是中等压力者哭得多一些(60% VS 42%)。考虑到中等压力者在这个测试里占了大多数,他们可能才是在公司流泪最多的那一群。



在办公室哭,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


从上面的调查看,成年人并没有那么“不近人情”,“把哭泣的念头彻底压下去”的努力也不怎么成功。但大家之所以比较讳言这件事,还是因为它的结果实在难以预期:在之前的报道里我们也提到过,哭泣这种“非理性”的消极情绪表达方式,在职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会得到同情、帮助和亲近,也可能给人留下软弱、冲动乃至另有所图的印象。


另一方面,这两种效应也并不是公平地作用在每个人的身上的:耶鲁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在工作上遇到麻烦时,女性如果表现出跟男性同样的愤怒,反而会得到“不够称职”的偏见,这可能会让她们更倾向于选择哭泣这样“内化”的途径消化情绪,而这可能又会加强当事者的内疚感,以及其他人“女性就是爱哭”的刻板认知。至于男性,他们如果囿于所谓的“男子气概”,同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想哭又怕丢脸”的困境。更何况,哭的原因远远不止工作本身,自我、家庭、人际关系等等,都有可能让人把负面情绪带进办公室,加上多数公司对员工情绪的调节和疏解的缺乏重视,“从来不哭”似乎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样的两难处境,大西洋月刊的意见是,我们得“正常化”一点,不要为人之常情而 judge 自己。NBC 也给了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找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再次开口前冷静一会儿、也不用太急着道歉,你甚至还可以预先提醒其他人“我这会儿情绪有点不稳定”,给同事一点心理准备。


不过说来说去,“在职场能不能哭”,就跟“要不要跟同事谈钱”和“职场有没有真朋友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他人的经验也很难复制。但这其实也正常:在某种意义上,工作本身就是矛盾集合体,它实现人的价值,又常常让人感觉没有价值;它为我们创造收入,有时却又制造出超过收入的消费;它提倡冷静自持,但更多时候带来的却是冲突——只要工作还存在,关于这些话题的争论,大概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作者简介:刘融,公众号: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来自「好奇心日报」的一个常年发布突破性研究且颇具气质的公众号。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原作者名:刘融

转载来源: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

原文标题“在办公室哭”就是「不专业」吗?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排版技术支持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