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高质量社群,都离不开这10个要素
相信很多人都加过很多群,有些群死气沉沉或广告乱飞,有些社群质量却很高,什么原因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为了不错过群重要消息没有设置“消息免打扰”,却经常因为群里的闲聊收到太多无用消息和打扰;
明明才几个小时,群内未读消息就几百+了,只能费劲爬楼在众多低质量群聊中搜索有效信息;
原本是个学习交流群,后来却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死气沉沉或者广告满天飞......
自己这两年也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社群,免费的付费的,摄影的写作的运营的......见过上述社群运营中的各种乱象,也加过几个高质量的社群,像三节课的付费课程群,运营研究社的学习交流群,里脊老师的手机摄影群等......
我观察了这些高质量的社群,发现它们基本都具有以下这10个要素:
1.设置群门槛;
2.明确的社群定位;
3.适合的社群规则;
4.社群领袖;
5.社群运营官;
6.核心用户/核心成员;
7.价值感(提供高价值内容);
8.参与感;
9.仪式感;
10.归属感。
1.设置群门槛
群门槛的设置是为了保证群成员的高质量,它就像一个过滤器,将不符合本群定位的用户剔除出去,只留下精准的目标用户。
这跟以前通过福利来吸引人进群的社群圈人模式不同。因为在后一种模式中被福利吸引而来的人,极大可能是仅仅关心福利的人,他们获得福利后基本会抽身离开,这种模式成本高而用户留存率极低。
所以优质社群一般都会采用“略加门槛,福利后置”的方式吸收群成员。
对用户而言,有门槛将意味着高质量,每个人都希望跻身于高质量人群当中,门槛本身就是你对用户的社群价值保障。
而门槛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加入三节课学习群的门槛是对课程付费;加入运营研究社交流群的门槛是解锁它的课程;加入里脊手机摄影群的门槛是发送三张自己最好的手机摄影作品进行审核......
2.明确的社群定位
先来看看以下两个场景:
场景1:一次产品促销活动,你把参与活动的用户拉进一个群,把群作为通知用户活动后续消息的一个工具;
场景2:你在抖音上发布了一个很火的小视频,很多粉丝慕名添加了你微信,你把他们拉到一个群里作为粉丝聊天的地方。
你们认为哪一个的发展会更好?
不,两个都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这种没有明确定位的社群,它们的命运走向往往是生于活动,兴于聊天,死于广告。
要想定位社群类型,我们就要理解“社群是大家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我们就要去想用户需要什么?想实现什么?然后为用户提供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比如我报名的运营P1系列课的群是给学员提供课程服务的,班长每天在群里发行业早报,每周二会有作业点评,周三会有优秀学员分享等;
比如里脊老师的手机摄影群是手机摄影爱好者分享交流的平台,大家会在其中交流心得,每两周会发布一期摄影作业,而且每期作业会有摄影大神点评......
所以这种有着明确定位的社群会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而且会在群内小伙伴的共同维护下持续良好的运转。
3.合适的社群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实现社群的目的和目标,社群运营也需要规矩,这表现为群规则。
它的主要作用是界定群内各种行为的性质并严格执行,比如哪些内容和行为是鼓励的,哪些则是禁止的;如果触犯了应该如何处理,而出现了负面反馈又该如何解决等等。
通过群规则的规范和引导,群内成员会按照规定自发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自发性地监督和惩罚发广告等违反群规的行为。
说两个和社群规则相关的例子,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正面的这个是自己经历的惨痛教训:运营研究社的交流群是自己特别喜欢并在其中收获颇多的社群,无论班长还是群成员都会自发维护群内秩序。
但是上周自己在公司开选题会的时候误把外链发到运营研究社的群里,而且没有及时发现并撤回,所以被班长移出1群,到现在还被关在2群的小黑屋里呢(心疼)。
尽管自己也算是老成员了,但是群规定就是群规定,违反了就得按照规定来执行。完善的群规则以及严格的执行是运营研究社社群之所以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负面的典型例子则是3月份的新世相营销课的所谓“割韭菜事件”,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群内的负面反馈和情绪,导致群内负面情绪在一位KOL的引导下持续发酵,最后新世相不得不向受影响用户致歉并作出赔偿。
4.社群领袖
一个高质量的社群一定会有社群领袖。所谓社群领袖,是指正在进行或者曾经进行某项较有影响力的活动/组织的负责人。
他们一般具备这三个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
专业能力,是指要对某个垂直细分领域非常专精,有一定的权威,比如三节课的黄有璨老师,运营研究社的陈维贤老师都是运营方面的专家,手摄污托邦的里脊老师是摄影行业的大神,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老师是知识付费领域的先行者;
管理能力,是指他本身要能够很好地协调和控制社群的一些结构;
最后是他本身具备的人格魅力,他具有某种精神,能够吸引一帮人围绕在他的身边。
5.社群运营官
社群运营官,其实就是“群主”。他一般是群内最活跃的人,负责社群内大大小小的事务,而这些事务基本可以总结两点,分别是群秩序的维护以及群成员的感情交互。
群秩序的维护是指群内重要信息的发布,群内答疑,群气氛的活跃以及违反群规的处理等;
而感情交互则是与群成员进行感情交流,比如三节课运营P1七期的班长@小白就经常对学员进行回访,关心学员们的学习情况,而且经常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学员的学习成果或故事。
这些细节会让成员觉得自己在社群中得到重视,那么他们就会不余遗力地去维护群秩序并自愿且自豪的为这个社群做背书和宣传。
6.核心用户
一个高质量的社群一定有一定数量的核心用户,他们可能是种子用户,可能是铁粉。他们是对社群高度忠诚的一群人,他们会帮助群主维护社群,而且具有较高的活跃度。
核心成员很重要,比如小米今天的成就,是离不开最初的100个小米发烧友的,有了这100个发烧友才有了后来的50万论坛粉丝,有了这50万的论坛粉丝,后来小米手机上线才能裂变的如此之快。
所以,聚集或者发展出一批有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成员非常重要。
7.价值感
我们加入某个社群,为的是能够有所收获,这种收获可能是知识技能上的提升,可能是某个好习惯的养成,可能是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而社群运营者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给你的社群成员持续提供这种高价值内容或资源。
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运营研究社的交流群,它在工作日早晨会由班长领读一本书,然后群成员会给出自己对当天领读内容的感悟,而且中午会有行业午报推送,真的是每天都能学到满满的运营干货。
有时候小贤老师还会冒泡和学员们交流,我记得有一次也是一位学员发了广告,然后引出了小贤老师和学员们的讨论,也是那次讨论加深了成员对墨菲定律和破窗理论这两个底层逻辑的理解。
8.参与感
一个高质量的社群,它会通过设计一系列游戏规则让社群成员都能参与进来。
有参与才会有感情,如果说一个人在社群中可有可无,那么他就很可能会流失。当社群成员参与感增强,他们会把社群当成是自己的家,会自发的在社群中组织一些事情比如话题讨论,比如维护群秩序,也就是说他们会为这个社群考虑,这将极大地减轻社群运营者的工作负担。
那么怎样设置游戏规则让社群成员都能参与进来呢?
这一系列游戏规则的设置可以是线上的群内话题讨论,也可以是线下的成员见面活动。而线下见面互动是个“大杀器”,因为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让成员彼此产生信赖,参与感会进一步提高。
9.仪式感
一个高质量的社群,会设计一系列带有仪式感的东西,这些东西专属于这个社群。
关于仪式感,《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到了三点钟,我就开始很高兴。时间越临近,我就越高兴......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
借由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是一种态度,它强化某种事情的重要性,暗示自己必须要重视这件事。
比如购买秋叶大叔的ppt课程,获得入群资格后,每个成员会获得个人编号,有一种庄重感;
又比如十点读书会和三节课的训练营每次都会有开营仪式和结业仪式,给群成员强烈的仪式感,去认真对待接下来的课程训练。
10.归属感
一个高质量的社群,会让群成员感到一种归属感,并发自内心的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而这种归属感是由前面九种要素共同作用带来的。
而这种归属感我在三节课中真切的感受过:
3.27日,三节课完成了A轮融资,累计完成融资5000万元。于是它当天发了一条推送,希望学员们为三节课站台,结果当天看到朋友圈黄灿灿的一片,都是三节课以前或者当前学员为三节课站台的海报。
《市场就是谈话》里面讲了一句话,说所有企业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制造自己的企业公民。
而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群运营,因为一个高质量社群的核心目标也是在制造自己的社群公民。
“制造公民”的这一说法其实罗振宇也反复提到,他说要把“得到”做成一个城邦,“得到”的用户则是城邦公民,而城邦公民需要做的就是维护好这个城邦。
“一个好的城邦不用到处去发移民广告,只需要维护好这个城邦的交通基础设施、市民文化,让大家觉得自豪,外面的人自然会拉家带小,投亲靠友移民到你这个自由的城邦来。”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