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法》:史记到底该怎么读?

作者:戴芸
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活动名称: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新媒体训练营优秀学员作品展

我们都读过史记,但我们真的读懂史记了吗?

史记到底该怎么读?

让我们一起通过《史记的读法》来了解一下吧。

作者简介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师从杜维明教授,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最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各种东西方经典著作的解读,并担任“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看理想”古代中国经典节目主讲人。主要著作有:《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经典里的中国》等

562c11dfa9ec8a136a00d370d4fddc88a1ecc009.jpeg

内容简介


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表”和“书”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推荐理由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一共130篇,52万余字,虽然不算超大部头,但很多人也是一听名字便望而却步,觉得其晦涩难懂。但在杨照老师的讲解下,《史记》的绝妙之处被深挖出来,他先从太史公司马迁入手,让我们了解司马迁及他所处那个年代,从而更好地理解《史记》的背景和意义。太史公绝不是寻常人物,他因“李陵之祸”在“死”和“宫刑”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多么痛苦和屈辱的事。但他为了完成《史记》,活了下来,凭借他心中的抱负和使命。retouch_2021091822041905_mh1631974357622.jpg

      我没有完整的读过《史记》,只在上学的时候,有限的学过其中几篇,还是节选。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扁鹊见蔡桓公…可当时不管是老师的讲解还是自己的理解,真的是非常浅显,完全没有领悟到文章深处别有洞天的指引和智慧。到现在再读这本《史记的读法》,犹如打开新世界大门。没错,虽然读的是几千年前的古代的人和事,但这里面的道理和洞见,能折射人类行为和人类经验的轨迹。通过古人分析今人,超越时间的眼光,这就是“通古今之变”中“通”的意思。                         (摘自蜗牛读书)



经典摘录

司马迁点明了政治上的一个通则,即作为统治者,比如像皇帝这样拥有绝对权威的人,他的偏爱会导致政治灾难。这个偏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偏爱什么事,二是因此而来的偏爱什么人。这纯粹是来自个人的喜爱或者执迷,不能用政治运作的道理来规范。一且有权力者进入执迷的状況、他就把权力交给了不是在正常政治运作下应该握有大权的人,实质上就是在打乱整个权力架构的运作,届时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与冲击。因此我们会看到,一旦有权力者执迷于某件事或某个人,整个政治运作就会开始分裂、倾斜。retouch_2021091821372298.jpg

政治权力有独特的两面性,它很大程度上必须要在动荡当中获取,可是动荡也会使权力瓦解。如果你真的是权力的追求者或研究者,司马迁这个“通古今之变”的智慧就再重要不过了。 

我们今天可以去到很多地方,但不见得就有壮游的经验。壮游需要强大的自觉,不只是要看到一个广大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被这个世界冲击,从而检讨、反省在离开家门之前的那个自己是多么有限,借此去追求更广、更大、更高的经历及思想。

读后感


杨照先生清晰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历史有三重属性,一是真实、客观的历史;二是史家笔下的历史;三是近现代学者解读史家笔下的历史。对于第一重属性,我们无法知晓;对第二重属性,我们的古文功底可能有限,信息理解不完全不充分;因此,很大程度上,我们学习历史,是学习历史的第三重属性。而司马迁写历史的态度、方法、故事、语言,这四个维度都很高超,使我们能够离开有限的视野和熟悉的事实,感受不一样的人类经验与时代累积的共同智慧。   (摘自豆瓣用户善存)

END

文字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拍摄、网络

排版:戴芸

封面:戴芸


活动信息
活动宣传图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新媒体训练营优秀学员作品展
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开始时间: 2021-09-13 00:00
结束时间: 2021-09-26 11:57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