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来调整。
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兰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蓝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蓝根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条钩端螺旋体作用。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
风儿轻轻,桂花的香气在夜色中弥漫。清辉朗朗,月儿一天天变得丰满。时序易过,晃晃又到了。
中医认为: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因此,在三伏天用艾灸对某些寒性疾病作针对调理(三伏灸)。
中医,也称汉医,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
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月饼外观为圆形,古人认为月饼有家庭团圆之意。如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卷二十载有“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1、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3、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中医,也称汉医,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
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