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今年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共3天。
1.注意天气变化,清明气候变化大。
2.避开景点游客高峰期,方便旅行。
3.文明扫墓,绿色扫墓。
雨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2月18日至20日之间,标志着冬季的寒冷逐渐退去,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开始萌动。此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回升。
谷雨时节,气候潮湿,湿气容易侵入人体,在饮食上应注重健脾祛湿。此时新鲜的香椿正当季,其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香椿炒鸡蛋,还是凉拌香椿,都别具风味;菠菜也是谷雨时节的时令蔬菜,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可做成菠菜猪肝汤、清炒菠菜等菜肴,有助于养肝护肝。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间,既是自然节气点(清明节气),也是祭祖追思的文化节日。
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流转千年的生命仪式。此时春雷始鸣、桐花初绽,北方播种新苗,江南采茶正忙。不妨走出家门,感受春风拂过发梢时,那抹带着艾草清香的湿润气息。
备一篮时令青团,擦拭墓碑上的薄尘,以鲜花代替纸钱。祭扫不必声势浩大,重要的是轻声细语间,让孩童知晓曾祖父爱听评弹、外婆酿的梅子酒街坊称道——记忆的传承,才是最好的缅怀。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们到郊外散步、游玩,欣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
这是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最初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如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风筝古时称为 “木鸢”“竹鹊” 或 “纸鸢”,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沿袭至今。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3月20日或21日到来。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全球各地的白天和黑夜时间大致相等。春分的到来,标志着春季正式过半,此后北半球的白昼将逐渐变长,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大自然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阶段。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开始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因此得名“雨水”。雨水节气的到来,为大地带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和新的希望与活力。
祭仓颉是谷雨时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传说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当天下了一场谷子雨。为纪念仓颉造字之功,人们将这一天定为谷雨节,并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陕西白水等地,谷雨当天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敲锣打鼓,抬着仓颉像巡游,热闹非凡。
清明节,是一个感悟生命的时刻。在这个时节,我们可以通过书写诗句或祝福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无论是缅怀先人,还是珍爱生活,诗意的表达都能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真挚。愿我们在清明节的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珍惜当下的生活,让这个节日充满温暖与希望。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的节日。此时节,北半球日均温升至 12℃以上,草木萌动、桃柳垂丝,正是 "梨花风起正清明" 的踏青好时节。古人将寒食禁火与清明扫墓结合,形成 "寒食花开千树雪" 的独特节俗。
春分,不仅预示着气候的温暖与生机的勃发,还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在这一天通过各种习俗来庆祝春天的到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时节,桃花开始盛开,山野间一片红艳,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仓庚”即黄鹂鸟。此时,黄鹂感受到春阳之气,开始在枝头鸣叫,其清脆的叫声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鸠指布谷鸟。古人认为,此时鹰逐渐减少,而布谷鸟增多,误以为布谷鸟是由鹰变化而来。实际上,这反映了春季气候温和,连猛禽也变得温顺。
立春之日,万物复苏,春风轻拂过沉睡的大地,细雨如丝,悄然滋润着每一寸渴望生长的土壤,嫩绿的芽尖羞涩地探出头来,与初绽的花朵共舞,共同编织着春天生机勃勃的序曲。
当清明的微风轻轻拂过,大地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踏青,这一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习俗,宛如一条纽带,将我们与自然、与传统紧密相连。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风裹挟着细雨,轻盈地穿梭于天地之间。这个兼具自然与人文的时节,便在一片朦胧与温润中缓缓铺展开来,宛如一幅被精心润泽的长卷。
春分,不仅预示着气候的温暖与生机的勃发,还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在这一天通过各种习俗来庆祝春天的到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当第一声春雷在天际间响起,惊蛰便悄然而至。惊蛰到,春耕忙,这是大自然的节律,也是农耕文明的智慧。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春雷唤醒了大地,春耕开启了希望。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带着温暖的讯息,悄然降临。这是大自然复苏的序曲。立春已至,愿你我都能在这春光中,开启一段美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