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作者:全思妍231415090513
主办方:135编辑器 x 河南科技大学
活动名称:河南科技大学新媒体排版大赛
·
一一风随海潮涌 花开四季簪一

泉州蟳埔簪花



前有明星宣传,后有自媒体博主拍摄体验,泉州蟳埔簭花体验与 “今生藏花,来世漂亮”的宣传文茶火爆出圈,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今生戴花,来世漂亮


泉州是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一座城市,有山、有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与人文底蕴。“簪花”更是当地蟳埔村的特色文化之一.泉州蟳埔簪花爆火之后,很多游客菜名前来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同时,也掀起了全国“簪花”热潮,其背后不仅有人们对美的追求与体验,更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传承。



01

蟳埔习俗


簪花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在泉州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里,住着一群勤劳美丽的蟳埔女。蟳埔女作为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簪花围”是她们特殊的文化符号。蟳埔女们为了方便劳作以及适应沿海环境,盘圆发髻,头戴鲜花,横插骨簪,形成了 “簪花国” 的头饰。蟳埔女头饰中的固发工具一一发梳、金钗银针、金簪和象牙筷,都是我国古代发饰中的常用之物。



02

历史发展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哀,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唐朝时期,人们喜爱在头上用鲜艳的牡丹、芍药等大朵花加以点缀,同时,簪花早已不是女性的独享,男性亦然,到了宋朝簪花已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陆游在 《老学庵笔记》中称:“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明清朝代亦有簪花习俗的记载,清代诗人钱清益曾有“芳树风情在,簪花体格新”的记录。



03

文化意义


2008年,蟳埔女的 “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簪花围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花代表生命力和希望,她们把花簪在头上,期待出海的家人平安归来。从古至今,簪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东方美学的缩影。不同年龄,无关男女,人们延续着这一悠久的习俗,精心用锦筷花团妆点自己,认真生活,努力活得漂亮。簪花文化统放着历久弥新的芬芳,也绽放着属于平凡人们的馥郁人生。




非遗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不仅可以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还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非遗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让非遗这朵盛开在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奇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当蟳埔女把浪漫和春天戴在头上,你闻,三月的春风里,都是希望。 

泉州蟳埔簪花




END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