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师大人 圆梦正当时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活动名称:“中国移动杯”江苏师范大学2020年新媒体大赛团体赛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回望过去,江苏师范大学万千校友秉持“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校园精神,砥砺前行,默默耕耘。在自身岗位努力播种“个人梦”,在不同行业同心共筑“母校梦”,在众多领域积极践行“中国梦”。出彩的师大人,正奋战在决胜小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2020年,我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








以奉献之我   助小康之路



中华儿女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小康梦。一代人使命在肩,走好一代人的长征,在里程碑上留下坚实沉健的足迹。逐梦的过程步履蹒跚,圆梦的情景欢喜乐怀。






周艳:陋室一间,桃李万千


我校91届校友、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校长周艳,多年来始终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热情诚恳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教学技艺,优良的教育质量,赢得了师生家长及各级教育关注部门的充分肯定。

周艳校长以“以生为本,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坚持自觉提升依法治校的执行力、全面了解学校现状的判断力、组织与协调学校工作的凝聚力、指导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力,优化学校课程与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特色发展,学校先后获得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因其突出的工作成就,2018年周艳获授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周艳校长工作室”,旨在依托领航工程这一国家平台,助力名校长涵养高尚师德、创新教育实践、凝练教育思想,实现区域名校长向教育家型名校长转变。




2019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让偏远地区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周艳名校长工作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选派教师赴凉山州支教,引领带动凉山州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通过结对帮扶,发挥教育部“名校长工作室”辐射作用,帮助凉山州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赵娜:梦启西藏,服务基层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一样的诠释,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2016届校友赵娜将青春都献于西藏。




爱上西藏,让梦想的种子启程;奉献西藏,在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工作的时候,路漫曲绕,徒步十里勘察,回到单位依旧加班至凌晨两三点赶写材料,工作已迈入常态,偶尔还要被领导无情的指责,依然不辞辛劳;扎根西藏,让放弃的火苗熄灭,汗水挥如雨下,未曾哀叹。心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西藏这方净土、祖国的画卷默默坚守和奉献,为梦加油!   
孟夏草木长,清和好时节,青春就是一场逐梦的旅行,各自攀登,于顶峰相见。



王玥:心系群众,精准扶贫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2016届美术专业——王玥校友投身于家乡西藏的扶贫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精准扶贫工作最重要的就在于贫困户生产生活等各项信息的“精”“准”“实”,为了获取贫困户最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她与藏族干部一起下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的最新情况以及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加以记录,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落实到实处。面对环环相扣的繁琐工作和数据,她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基层事业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探索出生命的价值与深度。

青春本就是永不止息的奋斗,才可展望前程似锦的未来。



以拼搏之我  传母校之魂



决胜小康,奋斗有我!

在大时代背景之下,进入小康绝不仅仅再只是经济上,而更多了思想上。校友们正是带着母校的希冀,积极下乡,从基层做起,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能。校友们为这一代代孩子们带去的不仅是自己最丰富的知识,还有最核心的精神食粮,带领无数新时代的人们从精神上脱贫。一部民族复兴史,必然也是一部青年奋斗史。长江后浪推前浪,新时代的校友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为母校的圆梦篇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臧静:带领村民奔小康

我校07级园林专业校友臧静,毕业后作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被选派到邳州市张楼办事处大新庄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

任职以来,她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在几年内带领村民们组织起葡萄合作社,她们所种植的“夏黑”葡萄还通过了农业部“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在葡萄公社办得有声有色之时,臧静校友又规划了“珍禽园”,办起了合作养殖,给无事可做的农村妇女又创造了就业条件。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她不怕吃苦,积极兴办村级企业。为让更多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她主动与当地技能培训学校联系,对农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使全村34%的团员青年参加了培训。此外,她还组织村里的团员青年组建 “利民服务小组”,把农户所需种子品名和数量进行登记,并代购帮送到户。她带领的“利民服务小组”还利用帮扶资金重建了村部超市和医疗服务中心。此外,她积极为农村留守人群开展服务,如为村中留守儿童购买学习用品、登门照料孤寡老人、为留守妇女排忧解难等,都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她还主动与母校联系,在村里建立了“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进村实践,与农民进行交流,帮助大学生了解农村、服务农民。她牵头创办的江苏第一家大学生村官网站,为大学生村官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臧静校友因表现突出,作为江苏省1000多名大学生村官的代表,被推选出席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臧静现任徐州市邳州市邢楼镇镇长。

臧静校友用母校所教授的知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带领村民积极奔小康!用母校教授的技能,为国家出一份力;用母校浇灌的爱心,为村民创造一份机会;带着母校给予我们的厚望,一步一个脚印的踩出“母校梦”。



王丽:“爱”字当头,不忘初心

扎根于基层教师工作岗位,秉持着回馈乡里、甘于奉献的初心,2004届校友王丽自毕业起就选择留在基层,服务基层,充实基层。在将近20余年的从教生涯里,无论千辛万苦,依旧风雨无阻,谱写了一曲“点燃自己、报效家乡”的动人篇章。2019年,王丽校友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面对教师行业的最高荣誉,王丽校友表现的却很淡然,她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乡村教师所应该做的,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王丽校友任教于丰县金陵初级中学,教授初三化学课、任化学组教研组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偏远的乡村教育战线上,王丽校友一直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用拳拳爱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无私奉献之歌,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她以超强的教学基本功,优异的教学成绩,受到全校师生员工和周边干群的一致赞誉。





教育教学实践中,她注重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她自觉跃升到新的境界。王丽同志是一位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很强的教学能力、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边远的乡村普通教师。她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呵护,教给学生渊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和做人的标准。因工作成绩突出,徐州市首届“三师工程”(青年良师)荣誉称号、徐州市“师德先进个人” 、徐州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徐州市先进工作者”等各级各类20余项荣誉,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在王丽校友心中一直有这么一句话激励着自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是一个”。王丽校友说:“只要心中一直有信仰,有目标,不忘初心,就会在这所小小的学校中,体味出大大的幸福。

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班主任,她都是“爱”字当头,导之以道。王丽学姐为乡村孩子带来的爱和教育,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是带领孩子们精神脱贫的最好途径,是回馈母校的最好礼物,是对“母校梦”的最好升华。母校不仅给我们知识,也在无形中陶冶我们的情操。“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无怪乎此!



鞠鑫:赤子之心,守碧水蓝天


我校2004届校友、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鞠鑫连续20年坚持做环保公益活动。2000年,他还是一名大学生,就与三名同学以“赤子之心”为名筹建了环保社团,帮助清理图书馆垃圾;走上教师岗位后,他勤于钻研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他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成立“三毛基金”,号召同学们开展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用卖垃圾的钱资助贫困同学。“三毛基金”成立以来,同学们一毛两毛、一元两元地积攒下一笔笔爱心款,用于扶贫助困。


他创办“赤子之心”青年环保志愿者社团,带领学生“做”环保。近年来,鞠鑫先后创办、协办了江苏师范大学、天津电子职业信息技术学院、南航金城学院、四川绵竹东北镇帐篷学校、辽宁大连医科学校、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等17家赤子之心环保社团,累计吸引300多名教师、社会人士加入,发展学生会员6000多人,并组建了赤子之心环保教育网络联盟。举办“校园母亲河节”,在他影响下,带动和影响2万多名青少年投身环保事业。

他注册成立“赤子之心”环境文化交流中心,开展长江湿地保护、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等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万小时,积极推动公众环保事业的发展。

鞠鑫校友在环保公益、教育教学上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肯定,先后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十大杰出志愿者、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泰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




以奋斗之我   圆中国之梦



鲁迅曾经说过,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我们正在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一步步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决战小康。上下同欲者胜,”校友的奋斗历程,就是中国梦的实现轨迹。每位校友走过的每一厘米的路程,在我们决胜小康的道路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钟慧娟:中国药神,健康守护者

“此次疫情是对我们中国人的共同考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豪森药业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担起民族企业的责任!”我校1982届化学专业校友钟慧娟如是说,她从一名化学老师转行,艰苦创业,一跃成为中国“药神”。在疫情期间,钟慧娟始终关注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不仅在危急时刻第一时间赶回公司协调供应,还捐赠了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和其他各类药品,用于支持武汉疫情防控工作,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被评为“中国优秀女企业家”“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钟慧娟的成功离不开对“中国梦”精髓的不断探索!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挑战,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而言,既是危机,亦是契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钟慧娟校友对于医学界和国家的贡献,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武器”,是我们奔向小康社会,实现医疗保障的重要体现,是我们中国梦的时代剪影和集中升华!







何勇:中外交流的桥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人,更是无数中国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实践者。我校1975级校友、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何勇博士,就如他所著的新书书名——《愿在他乡做使者》一般,不断带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从2002年我进入联合国到现在,学习中文的人数大约翻了一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大家也对中文更加关注,学习中文的兴趣不断增长。”我校75级外语系校友、联合国中文组前组长、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何勇博士说。

何勇校友自2002年进入联合国负责中文教学工作,作为中文教学组组长,他不但主管中文课程的设计,包括聘请老师、选择教材和制订教学大纲等。自2010年开始何勇校友负责在联合国举办每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联合国中文日的成功举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热度一年比一年高,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后来又举办了“联合国中文之夜”活动,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来自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参赞阿密特·纳朗(Amit Narang)说:“我觉得学习中文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幸福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习了一种丰富和具有历史意味的语言,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个非常有历史感的文化,交了很多朋友,认识了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看法。” 每年夏天还带领来自全球各地的联合国职员到中国进行暑期中文培训。这些工作人员来自联合国纽约总部和日内瓦、维也纳、曼谷、内罗毕、智利分部,迄今已有40多个国家的9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到中国学习和体验语言、文化和生活。



“联合国的国际雇员到过中国以后,对中国的印象都非常难忘。回来以后就自动变成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了。”何勇说。2014年,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何勇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的“21世纪联合国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在联合国工作了近20年,何勇校友依旧在努力成为中美交流的“桥梁”。他筹划执行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世界的目光正在聚焦中国,汉语教学不断与世界接轨,相信中国梦将会在交流合作中得到实现。


韶华一转,已是五月。时间在流逝,岁月不待人。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时间紧,任务重,担子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千锤百炼而愈加刚毅,一步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有一群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的人们,他们在各行各行放光发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书写奋斗诗篇,建立圆梦功绩!


-END-

编排:李佳琳 姚梦琪 蔡静

文案:庄妍 仝思玉 胡月玫

图片:孙贵香  沈文捷

指导老师:项楠


江苏师范大学第十届校园网络文化节由“中国移动”全程冠名赞助

特别鸣谢“135编辑器”对新媒体大赛的赞助支持

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邮箱:jssdxyh@jsnu.edu.cn

电话:0516-83403809

联系人微信:xn525301755

地址: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扫码关注我们-






活动信息
活动宣传图
“中国移动杯”江苏师范大学2020年新媒体大赛团体赛
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开始时间: 2020-05-13 14:10
结束时间: 2020-05-31 23:59
热门参赛作品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