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近期,一种冒充“公检”的诈骗方式在多地频发,让不少市民陷入了恐慌和困境。这些骗子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让受害者深信自己涉嫌重大案件,进而骗取钱财和个人信息。今天,我们将深入剖析这种诈骗方式,为大家提供防骗指南,帮助大家识破这类环环相扣的骗局。
不久前,广西南宁的王阿姨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互联网信息”的工作人员,称王阿姨的身份信息被人利用,在外省办了一张电话卡,发布了上万条诈骗信息。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王阿姨措手不及,她连忙询问如何解决。
随后,该工作人员将电话转接给了一名自称是“网信主任”的人。这位“主任”再次将电话转接给了一名自称是某省公安局“民警”的人。这位“民警”严肃地告诉王阿姨,她的身份信息不仅被用来办理电话卡进行诈骗,还被用来办理存折帮拐卖儿童的团伙洗钱!甚至有十几个家庭因她而支离破碎,正准备将其告上法庭。
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骗局下,王阿姨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她按照骗子的要求,购买了新手机、注册了新的账号与对方单独联系,并配合进行“网络办案”。在骗子的诱导下,王阿姨告知了对方自己的银行卡号、存款以及名下的房产等信息。
骗子还威胁说,此案件由“官方”直接督办,级别很高,如不对案件进行保密,不但自己将被“处理”,还会影响到儿孙的工作和前途。正当王阿姨准备卖掉两套房产凑够500万元向对方转账时,真正的民警通过预警研判发现了这一诈骗线索,并紧急向王阿姨发出提醒。然而,王阿姨却拒绝接收预警电话和预警信息。
民警立即上门对王阿姨进行劝阻,但王阿姨仍然不愿意接受帮助。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民警终于取得了王阿姨的信任。在征得王阿姨同意后,民警对其银行账户进行了保护性封停,避免了王阿姨向骗子转账。事后王阿姨才恍然大悟,多亏民警及时上门劝阻,才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类冒充“公检”诈骗的剧本中,骗子们通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操作:
骗子并非一开始就以“公安”或“检察人员”的身份面对受害人。他们通常会先假扮成“网信工作人员”或“电信运营商客服”等角色,以受害人在外地办理了电话卡、银行卡等理由,让受害人误以为自己的身份信息被泄露。
然后,骗子会多次帮受害人进行电话转接,最终才转接到所谓“外省公安机关”或“检察院”等机关,使迷惑性和欺骗性大大增加。
一旦受害人的电话被转接给假冒的“机关”或“检察”后,骗子就会以帮受害人调查信息泄露为由,恐吓受害人称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其涉嫌某起重大案件。这些案件往往性质严重,如洗钱、诈骗、拐卖儿童等,让受害人更加紧张和害怕,从而掉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为了防止受害人向当地警方求助或接听警方打来的预警电话,导致设计好的骗局被拆穿,骗子会编造各种说辞来阻止受害人。他们可能会告诉受害人当地警方是犯罪分子的“保护伞”,或者称受害人所涉及的案件是由“官方”督办的,不能透露给当地警方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求受害人不能将此事泄露、拒绝当地警方的帮助。
面对日益猖獗的冒充“公检”诈骗,我们应该如何识破并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骗指南:
当接到自称是“公检”等机关工作人员的陌生来电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轻信对方的话。可以挂断电话后,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相关机关的联系电话,再拨打回去进行核实。
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是“公检”等机关的工作人员,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等操作,一定要先核实对方的身份。可以要求对方出示相关证件或文件,并通过官方渠道进行验证。同时,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公安机关不会通过聊天软件、视频软件进行“网络办案”,更不会打探公民的个人财产。如果对方提出这样的要求,一定要保持警惕。同时,如果对方声称案件涉及机密,要求保密并拒绝与属地警方联系,这很可能是骗子的说辞。此时,应该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或咨询相关机构。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遭受了诈骗,应该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同时,要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及时更改银行卡密码、挂失银行卡等措施。此外,还可以向相关机构寻求帮助和支持。
编辑:张三李四
校对:笔小格
监制:卢卡、伍一叁
来源:135编辑器官网
排版:135编辑器
贴纸: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ID:46322)使用时请自行替换
文字:135AI写作,仅用作占位,使用时请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