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实际上,我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很闷热,并没有“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使用说明——
文字:百度百科“立秋”摘抄,使用请替换
字体:默认字体
图片:来自135摄影图(id:53124)
版头&背景为本人绘制
排版:135编辑器